
杨鸿文,1964年生于甘肃省岷县,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工程系,1987年硕士毕业于北邮无线系。1988年起在北邮任教。其间于1996-1997在法国ENST-P进修移动通信。现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《通信原理》课程负责人,通信基础实验室主任,校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。IEEE会员、IEICE会员。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,北京邮电大学先进个人。
科学研究
研究领域
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。科研经历包括数字微波、无线寻呼、移动通信等,承担或参与了包括973、863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及企业资助的科研项目。长年担任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》、《电子学报》、《电子与信息学报》、《中国邮电高校学报》、《信号处理》、《清华大学学报》、《上海交大学报》、《应用科学学报》等的审稿人。
主要研究领域:无线通信。
研究课题
“基于ACK的自适应异步混合ARQ技术”,国家863课题,2001-2003,主持
“基于OFDM的AMC及HARQ技术”,华为合作课题,2001-2002,主持
“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理论和高性能软件”,国家973课题,1999-2002,主研人
“cdma2000关键技术”,国际合作(美国Qulacomm),2005-2006,主研人
“LDPC码及其变型的研究”,国际合作(美国VIA-Telcom),2005-2006,主持。
研究成果
近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,其中SCI检索2篇;参编或主编的教材著作包括《cdma2000技术》(第三作者)\《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》(第2作者),《通信原理习题集》(第一作者)、译著《无线通信原理》(第一译著)。
研究获奖
主持院级教改项目“通信原理优秀课程建设”(2003-2004)
主持院级教改项目“通信原理II教学法研究”(2004-2005)
主持校级教改项目“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”(1998-2002)
在北京市教改项目“《现代通信与全程全网教学平台》的优化设计与实现”(2005-2007)中主持无线部分
在北京市教改项目“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”(2005-2007)中主持通信原理部分
2007年:获北京邮电大学“教学名师”奖
2007年:获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“教书育人”奖
2006年:获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“师德先进个人”
2004年:“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与改革”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(高等教育)二等奖
2004年:“通信原理课程建设”获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
2004年:“通信原理”课程组获电信工程学院先进集体
2002年:获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“教学先进个人”
主讲课程
通信原理I、通信原理II、卫星通信、扩频通信、无线通信原理、通信原理实验、实习讲课、课程设计、毕业设计。
学术论文
Improved Log-MAP decoding algorithm for turbo-like codes,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,Vol.10,No.3,第二作者,2006年
Capacity of fading channels with Quantized channel side information,IEIC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,Vol.E89-B,No.2,第二作者,2006年
一种基于ACK的多用户分组调度方法,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》,第一作者,2004年
一种新的基于快速功控的多普勒估计,《通信学报》,第二作者,2003年
有限长度编码的误比特率性能极限,《通信学报》,第一作者,2001年